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大学新生的 “怀旧”与适应
发布时间: 2019-03-29 阅读次数: 1676


怀旧一词的英语表达为“Nostalgia”,该词源于希腊语“nostos”(返回家乡)和“algos”(痛苦),因此,字面上怀旧的意思是因渴望家乡而引起的痛苦。现代,人们使用怀旧更多的可能不再是与“愁”相连,而是与“乐”相关。现在讲到怀旧,我们想到的是对去的渴望,渴望的对象或许是人、或许是事,或许是一个地方。另外,怀旧更多的与温暖的过去时光和快乐的童年相连接。

大学生告别中学的校园,来到大学,掀开人生发展新的篇章。在这个转折期,大学新生带着期盼和憧憬来适应新的生活,但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必然会给个体提出挑战、带来压力。面对这些新挑战、新压力,“怀旧”之情可能慢慢萦绕心头,不由自主地怀念过去的生活和朋友。

比如,下面这位陕西西安的大二学生马旭辉,他就把在渭南老家里的3匹马运到学校附近的马场寄样。马旭辉表示,从生到现在都没离开过马,就像养狗一样,纯属个人爱好。所以,在他去外地上学后,也选择把自己家的马带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139205586661271&wfr=spider&for=pc


马同学可谓把入学的怀旧情绪发挥到了极致,对马的思念变成了现实。虽然,大部分新生并没有像马同学一样把怀旧情绪转化为现实行为。但也有很多同学经常会发出感慨。比如小王同学:


或者是小李同学这样的:


大学生刚入学或多或少都有过以上的“怀旧”情绪。实际上,这样的“怀旧”情绪对人们是有益的,比如怀旧是积极情绪的“储藏库”,能够增强社会联系,提供生存意义,保持生理舒适等。

但是,研究发现,怀旧也不是时时都表现出积极功能的。个人怀旧对生活环境适应可能有消极作用,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怀旧却对适应有积极作用。对大学新生而言,当个体进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和学习时,往往产生一定的断裂感和自我不连续性,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回忆过去,并对过去经过理想化的重构,这种倾向对比大学新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造成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更差。但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怀旧本身具有的选择性和偏好型,怀旧感可能提高了个体在某些社会活动中的胜任感,同时大学生通过回忆过去建立的社会联结和良好学业表现,满足了个体的归属感需要,增强了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又反过来促进了对大学的适应。


当我们踏进大学校门,不可避免地面临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怀旧”情绪呢?


  1. 接受怀旧情绪。面对新的变化和挑战,人们一定会存在压力与不适。而这种不适感又会自动激发我们对美好过去舒适感的怀念,从而自然而然地出现“怀旧”、“乡愁”等。这是非常正常的情绪,任何人进入新环境都会出现这样的情绪。我们应当接受它、正视它。


  1. 调节怀旧内容。当我们沉湎于对过去生活环境的怀念,对现在环境的失落感可能会扩大,从而带来更多负面影响。因为客观的生活环境很难为人改变,所以对过去生活环境的怀旧往往会让我们徒增失望感和无奈感。但如果我们把怀旧的重点放在社会关系上,我们能够总结过去的美好生活产生的个人原因,即内归因,比如因为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所以过去的朋友都很喜欢我,可能促使我们对当前生活依然充满信心和憧憬。社会生活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因此当怀旧重点变成我们能够控制的社会关系和个人特质时,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1. 调整怀旧信念。研究发现,怀旧感与良好适应受到自我连续性的调节。自我连续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感到自我仍然维持一定程度的不变和延续。即,“我还是过去的我”。如果我们不再感到与回忆起来的美好过去的记忆相连接时,我们很可能经历一种高度丧失感,并不再相信未来还能获得与过去一样的幸福。从而影响对新生活的适应。没有了美好信念,我们不会拥有拥抱新的机遇和经验的意愿,从而沉溺于过去而不是利用新机遇。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沉湎于怀旧,也要展望未来,相信只是环境变了,而我依然还是我,我还能与过去一样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范琳.怀旧、自我连续性和大学生适应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薛婧,黄希庭.怀旧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04):608-616.


部分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Copyright 2017 玛雅吧 学生处 苏ICP备09025827号
联系电话:0510-81838840、81838841 电子邮箱:xuesc@wxit.edu.cn
联系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高浪路1600号 邮政编码:2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