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方位的人才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完善、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与持续改进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通过多年的建设,专业目前形成了学校、分院、社会独立第三方机构跟踪调查全方位的人才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学校现代质量管理模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校级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按“目标标准、计划保障、组织实施、诊断改进”,形成质量提升“改进循环”,在此基础上,在组织实施环节采集实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开展监测、预警,形成一个快速“纠偏循环”,从而形成8字型质量螺旋,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的学校质保体系,先后出台了《玛雅吧 质量管理体系》等30多个质量管理制度,《日常教学质量检查程序与标准》等20多个质量监控标准。
分院对接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将学校建成“学生的家园、企业的伙伴”的办学理念,玛雅吧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聚焦人才培养,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质保体系的核心,包括“组织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三个子系统,含九个功能模块(见图1)。
图1玛雅吧 质量管理体系
2.学习效果评价“三权分立”
2003年,学校专门成立质量监督与控制部,负责全校玛雅吧 质量保证与监控,将立法(教学工作委员会)、行政(教务处)、司法(质控部)“三权分立”,以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公正性。
对接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将学校建成“学生的家园、企业的伙伴”的办学理念,体系建设聚焦人才培养,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质保体系的核心;根据现代质量管理模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校级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按“目标标准、计划保障、组织实施、诊断改进”,形成质量提升“改进循环”,在此基础上,在组织实施环节采集实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开展监测、预警,形成一个快速“纠偏循环”,从而形成8字型质量螺旋,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的学校质保体系(见图2)。
图2 “8字型”质量螺旋运行单元
质保体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量观的重大转变,强调学校是质量保证的第一主体,体现质量的主体责任意识,更加强调质量的设计与生成过程,强调体系的完整性与过程的可控性,与以往质量评价相比,实现质量主客体的切换;二是在明确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体系模型,在经典质量管理模型PDCA戴明循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环的基础上,融入了知识管理理论、大数据思维,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之上,借助信息化工具,记录与采集质量生成中的行为轨迹,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质量“动态纠偏”,质量循环由单一静态的PDCA质量循环升级为动静结合的“8字型”质量螺旋;三是体系设计更加系统、完整,在对学校层面质控点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层面的质量控制点进行了专门设计,建立了一套质量诊断指标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可测,各层面的质量自诊报告也将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图3专业质量保证子系统单元
专业层面质量保证子系统(见图3),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专业建设的分类标准,学校层面制定专业的合格标准,各专业在合格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建设的基础,通过SWOT分析,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有特色的分类标准(如骨干专业标准、优势专业标准、品牌专业标准等);二是落实人才培养“多元质量观”,通过进一步优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问题导向进一步细化毕业要求与课程的关系,梳理课程知识、技能点与岗位能力关系,着力于培养方案的精细化设计(如课程体系优化、学分互换举措等);三是提升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方向,培养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复合型人才。